迄今為止,全球經濟頂住了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猛烈的關稅沖擊。這背后的支撐因素包括:美國消費者持續消費、企業消化了更高成本,以及人工智能熱潮催生了新一輪市場樂觀情緒。
然而,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提出的巨額關稅威脅,再次引發全球經濟面臨新沖擊的擔憂。與此同時,各國政府債務激增及科技股泡沫的相關預警,進一步加劇了這一擔憂。
本周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與世界銀行秋季年度會議將在華盛頓舉行。這些問題將成為各國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的核心議題。此次政策制定者會議召開的背景是: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再起,且從法國到日本等多個國家均面臨政治不穩定問題。
今年4月,他們上次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時,經濟前景要暗淡得多。當時特朗普宣布推出“解放日”關稅政策,引發金融市場震蕩,也讓政策制定者們對全球經濟下行的風險憂心忡忡。當時的下行風險主要體現在貿易報復、通脹飆升及投資低迷等方面。不過在過去六個月里,多數經濟數據都超出預期,標普500指數自4月低點以來仍累計上漲三成。支撐股市與實體經濟雙重向好的關鍵因素在于:人工智能的發展,以及為支撐云計算而對數據中心進行的創紀錄規模投資。
目前,企業通過兩種方式應對關稅帶來的干擾:一是短期內增加庫存,二是接受利潤率收窄,而不是將更高的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。
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卡倫·戴南在上周的一場吹風會上表示:“這種韌性固然可喜,但我認為難以持續。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局面終將出現。”
彭博社經濟部最新預測顯示,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。經濟學家們預計,2025年全球實際國內生產總值(GDP)增長率將與去年持平,維持在3.2%,2026年則將降至2.9%。
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債務激增,將成為華盛頓會議的重要議題。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,今年上半年全球債務增加逾21萬億美元,總額創下近338萬億美元的紀錄,增幅與新冠疫情期間相當。
世界貿易組織10月7日表示,受特朗普關稅政策滯后的影響,預計明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速將大幅放緩。這家總部位于日內瓦的機構預測,2026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增速僅為0.5%,遠低于今年的2.4%。
花旗銀行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內森·希茨及其同事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寫道:“關稅的影響正日益顯現,這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美國的消費與進口需求。”他們預測,今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%以下,2026年則將回升至2.5%。
短期內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,人工智能領域的樂觀情緒可能出現逆轉。
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·格奧爾基耶娃在近日的一次演講中表示:“當前科技股的估值正接近25年前互聯網熱潮時期的水平。”
這一表述顯然暗指2000年破裂的互聯網泡沫。她進一步指出:“若出現大幅回調,金融環境收緊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增長、暴露潛在風險,并使發展中國家的處境尤為艱難。”
牛津經濟研究院模擬的一種情景顯示,若以美國為核心的科技行業增長放緩,將導致美國經濟逼近衰退邊緣,2026年全球經濟增速也將從基準預測的2.5%降至2%,實際沖擊甚至可能更大。
正因如此,經濟學家們目前除了關注關稅相關的持續不確定性外,也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科技行業的潛在脆弱性。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美國區首席經濟學家亞歷克西絲·克羅認為,人工智能熱潮未必能成為長期經濟增長引擎。
IOL觀察
IOL刊物
數據云倉
報告
冷暖智造
